首页 | 要闻采撷 | 基本情况 | 学习园地 | 警钟长鸣 | 廉政文化 | 政策法规 | 信访举报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廉政文化>>正文
不欺暗室
2021-12-15 09:09   中国纪检监察报

“不欺暗室”出自刘向《列女传·卫灵夫人》。据载,有一次,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,听到辚辚的车声,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。过了一会儿,车声又响起来。卫灵公就问夫人说:“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?”夫人说:“应该是蘧伯玉。”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,那是车的主人下车,用手扶着车辕慢行,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。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,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。蘧伯玉是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,他不会因为是黑夜,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。灵公派人去看,果然是蘧伯玉。

蘧伯玉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臣。他谦虚谨慎,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,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”。他又经常鞭策自己,“行年六十而六十化”,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,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。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,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,不管在别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都是如此。

《中庸》说:“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”意思是说,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,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。这里的“不睹”、“不闻”之地又称为“暗室”,要做到“不欺暗室”,即在无人看见的地方,也不作昧心事。对应到党员干部身上,也就是说即使在没人监督时,内心也要保持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态而严格要求自己。

对于党员干部涵养道德情操来说,如果有严密的监督,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,严格要求自己、不犯错误不难。难的是在八小时之外、台下、线上或者家里等没有人监督或者自认为监督比较薄弱的“暗室”,仍能面对诱惑,始终保持戒慎恐惧的心态,谨言慎行。刘少奇在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中指出:“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、无人监督、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,他能够‘慎独’,不做任何坏事。”

其实,在别人“不睹”、“不闻”的所谓“暗室”,自以为“独”实则不独,因为至少有一个人知道,那就是自己。因此,要做到“不欺暗室”,更要做到“不自欺”,从而做到表里如一。如果说“不欺暗室”是指不要看重是否有别人在场,强调修养的方法;那么“不自欺”则是指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心,要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,强调修养的境界。

我们都知道暮夜却金的故事。东汉时期,杨震在州郡任职时路过昌邑,曾受其举荐的昌邑令王密黑夜前来拜访,并送上十斤黄金,杨震当场拒收。王密说现在是深夜,没有人会知道。杨震却说:天知、神知、你知、我知,怎么说无人知道?王密十分羞愧,只得带着礼物,狼狈而回。即使在看似无人的地方,还有自己的良心会知道。

从“不自欺”的意义上来说,“独”不仅指的是空间上的“独处”,更指的是内心的“独处”,甚至在千军万马之前,大庭广众之下,心里做出一些决定、采取一些行为时也可能是“独处”的。朱熹十分明确地指出:“‘慎独’之‘独’,亦非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。只他人所不知,虽在众中,便是独也。”

一般来说,干部的权力越大,面对的被“围猎”的风险可能就越多,因此,也越要慎独。特别是在权力“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”的时候,要做到正确抉择、表里如一更难,但这也是慎独最宝贵的地方和非常重要的入手处。

与慎独相联系是还要慎微。对于微恶,不能因为恶小而为之,要做到防微杜渐。康熙曾言:“凡理大小事务,皆当一体留心。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,以事虽小而不防之,则必渐大,渐而不止,必至于不可杜也。”对于干部涵养道德情操来说,要时刻对照检查自己。既要严防一念之差、一时糊涂,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;又要严防不知不觉变质、“温水煮青蛙”,要做到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。对于微善,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,要做到积善成德。既要防止坏的量变引发质变,又要推动好的量变引发质变。对待小事,也要有党性、有原则、有人格。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,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,严以修身,正心明道,防微杜渐,才能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。 (陈方刘)

原文链接:https://jjjcb.ccdi.gov.cn/epaper/index.html?guid=1468993739052548099

 
 

中共天津市纪委市监委驻天津外国语大学纪检监察组  版权所有

地址: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