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| 要闻采撷 | 基本情况 | 学习园地 | 警钟长鸣 | 廉政文化 | 政策法规 | 信访举报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廉政文化>>正文
勿以善小而不为
2021-05-11 08:38   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”《易经》中的这句名言影响深远。那么何为善?《了凡四训》给了堪称经典的解释,“有益于人,是善。”英国哲学家培根亦然:“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。”对此概念,中西方高度一致,一心一意利益他人就是善。

孟子曰:“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”古往今来,心存善念,乐于助人,甚至舍己为人的大德高古、君子贤士不胜枚举。

范仲淹被贬浙江时,一名小吏死在任上,家贫子幼,不能回乡安葬。范仲淹重金相赠,并为之雇了一条船,将其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。为免途中关卡阻滞,特派一位老成持重的属下全程护送。临行前,还交给他一首诗,并嘱咐他,过关过卡,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。原来诗是这样写的:“十口相携泛巨川,来时暖热去凄然。关津若要知名姓,此是孤儿寡妇船。”每个睹诗之人无不感动落泪。

予人玫瑰是善,兴利除弊也是善。苏轼当年所住地区曾流行溺婴的恶俗,让他十分难过,他向武昌太守痛陈其弊,恳请改变,又自行成立救儿会,向人募捐,每年捐助十缗,多捐随意,用此钱买米,买布,买棉被,然后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,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,则赠予金钱、食物和衣裳等。苏轼自己率先垂范,每年都捐出十缗钱,他认为,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,就是他心头最大的喜事。

激浊扬清、除恶务尽更是善,俗话说:“锄一恶,长十善。”清代名臣于成龙任职直隶时,甫一履新,即责令属下将“不肖贪酷官员”“昏庸衰志等辈”“速行揭报,以凭正章参处”。他严惩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,以儆效尤。赴任江南时,入境即访民情,随之颁布《兴利除弊约》,对灾耗、私派、贿赂、衙蠹、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,“尽行痛革”;又制订以“勤抚恤,慎刑法,绝贿赂,杜私派,严征收,崇节俭”为内容的《新民官自省六戒》,令“官吏望风改操。”他的猛药治疴,果毅除恶,赢得上至皇帝,下至百姓的高度评价。

清代学者熊弘备曾说:“积德累功,莫如居官为易,所谓顺风之呼,响应自捷,往往有一事而可当千百善者。”毋庸讳言,为官者手中资源确非常人可比,造福万民也因此有先天优势,但善发于内心,出于赤诚,只要心中有爱,有悲天悯人之情,则人人皆可为之。正如孟子对梁惠王所说“力足以举百钧,而不足以举一羽;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”,这不是不能,而是不为也。晋代思想家葛洪就直言不讳地说:“一言之善,重于千金。”

善无大小,至善是善,小善积累多了,也是了不起的大善,就是令人敬重的好人,故而刘备在《诫子书》中才殷殷教诲:“勿以善小而不为。”因为他深知,滴水能穿石,积羽可沉舟。《鹤林玉露》中也说:“住世一日,则做一日好人;居官一日,则做一日好事。”上古时期,舜曾住在深山中,与木、石为伴,与鹿、猪往来,跟深山中的野人差别极少,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,见到一件好事,就会立即照着去做,从中获得的力量就像决了口的江河,汹涌澎湃没有人能够阻挡。舜家境清贫,历经坎坷,就靠着日行一善,时时行善,常见常行,最终成为传说中的圣王。

为恶最苦,为善最乐,古今中外,莫不如是。乐于助人,与人为善,捧给世界的都是心灵的玫瑰,生命的余香也定会绵绵不尽,食则香甜,寝则安眠,怡然平和,波澜不惊,幸福快乐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?(马军)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jjjcb.cn/content/2021-05/07/content_102156.htm

 
 

中共天津市纪委市监委驻天津外国语大学纪检监察组  版权所有

地址: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